圖 : 94年間多次攝於華山(天氣好時 , 總是能在華山看到非常美麗的夕陽)



文/蔡美文(前華山藝文特區總經理)


曾慶熙─於華山的護身符展覽。 (華山藝文特區提供)
三生三世?

華山藝文特區的前身究竟該從什麼時候算起?「台北酒廠」1916-1987年的72年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歷史,1997年藝術家湯皇珍等人發現華山起,應該就是藝文界熟悉的「華山藝文特區」起源。1997-1998年,華山一直處於促進運動、凝聚力量的階段,這期間整合藝文、社造、景觀的相關人士,投入奮戰的行列,包括台灣第一次大規模的藝術人士上街頭爭取藝術專區,以及王榮裕導演被抓事件。「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以下簡稱「改造協會」)也在此背景下,於1998年國慶日成立。

關於「華山藝文特區」的過去,我將它分為三段時期:

(一)、1999-2000年:整治、開創期

1999年1月「改造協會」正式接管營運,以其中三、四棟舊倉庫及建物,自辦或接受申請各式展演活動。這段期間因為聚集一些藝文愛好者力量,讓場地使用率由1999年初接手營運的43﹪,第二年馬上飛奔至87﹪,兩年內的展演場次也超過1000場。這個階段主要目標,在於清理環境、基礎設施建立(包含水電、門窗、廁所、園區道路),並推廣園區的各式展演活動的實驗特性。1999年起主管機關「省文化處」對於園區設立的立場明確,並充分發揮行政資源,從支持特區成立到與「國有財產局」簽定共同經營協議書,一路扶持藝文專區的萌芽及推行。2000年9月特區結合全省七個城市替代空間,聯合策劃「驅動城市」展,與同時間北美館舉辦的「台北雙年展」同樣受到矚目。此時梅花里里長一直非法霸佔特區門口停車場,雖然協會曾嘗試以戶外圍牆為創作背景,大台北市民對此處仍然抱著懷疑、陌生的眼光。

(二)、2001-2002年:定位、再定位期

2001年3月,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基於開發市民大道延線綠帶,宣佈此地的7.2公頃(38棟建物),將由原來的「機關用地」,轉變為「中央藝文公園」。2001年9月「改造協會」成立「管理委員會」及「華山管理中心」,由理監事及外界經營、景觀、藝文專家共組的「管委會」協助諮詢「管理中心」的業務,協會對於未來「藝文公園」方向有更多探討空間。(筆者在此時參與,擔任管理中心總經理一職。)此時除了原來的展演推動,增加各項功能:藝術教育、社區活動、義工團導覽、藝文聯合辦公室(包括視覺藝術協會、畫廊協會、女性藝術協會、電影創作協會),並引進「貓頭鷹親子圖書館」及陳明章主持的「華山音樂館」。此時的經營目標在於豐富園區功能,規劃未來的「中央藝文公園」部份內涵。

2002年5月里長正式驅離,公賣局員工輪班職守警衛室。雖然里長的勢力遠離,「停車場」漸不對外開放,展演參與觀眾感到非常不便。同時,公賣局員工堅守「警衛室」,園區廣大區域並不負責,包括台北市政府拆除50公尺圍牆,造成當年「搖頭丸」事件的圍籬漏洞管理。2001年「省文化處」精省緣故,轉型為「文建會中部辦公室」,業務上持續監督,並委交台北市都發局經費,改善藝術大街景觀、烏梅酒廠壁面,增設森林劇場及附近環境清理。園區各項活動持續進行,2001-2002年共有2100場次的展演活動,成為年輕藝術家或團隊使用頻繁場所。並持續發行季刊、電子報及相關影音出版品,與特區相關社群積極互動。

2002年6月起,文建會本部基於「文化創意園區」計劃,開始關心園區各項推展,相關政策經過立法院預算通過,華山的第二張身分證在短短一年半之間就被替換。管理中心及協會經過不斷討論,並積極與相關計劃人士溝通,發現「2008國發計劃」政策已決定。

(三)、2003年:變化期

2003年5月移交「文建會一處」正式接管,公賣局員工返回辦公室,文建會委託保全人員管理園區內全部面積,華山終於尋回失落多年的門面,第一次擁有專款專人維護全區安全。「文化創意園區」計劃在2003年擴張此地區為10公頃的「創意園區用地」,也在園區持續舉辦多場次講座,希望能與藝文界增加溝通機會。雖然此時藝文展演持續舉辦,因為「文化創意園區」相關計劃,2003年底至2004年許多檔期無法開放,一些年輕藝術工作者缺少場地,連2004年台北市文化局藝文補助案申請都相對減少。這一年來的場地使用情形已開始轉變,原來使用者的發表機會逐漸減少。華山多年經營成果及都會便利位置已受市民重視,新定位產生也必須注意市民的藝文需求。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第五屆八人小組於華山的畢業展「牆」。 (華山藝文特區提供)
2004年文建會除了委託「橘園國際策展公司」一年展演活動推展,也將在此發展2004-2007年的「文化創意園區」計劃。華山過去六年,的確慢慢營造出不同的「跨領域」、「藝文群集cluster」效應。未來如何善用其發展出來的特質,搭配創意園區計劃,將是一重大課題。

六年來的「在地性」?

「華山藝文特區」由藝文界抗爭遊街的革命運動,轉型為「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實際營運管理,負責2000坪室內外空間(佔台北酒廠1/10範圍)。六年間服務了5百多個藝文團體或個人,自製及申請共舉辦三千多場次展演活動。當中有太多人投入、參與及協助,過程中每個人都分別建構他(她)個人的「華山記憶」或「華山秘密」,也因為這種迷離氛圍下,不斷吸引藝文愛好者及年輕朋友們,持續進入這個大型「都會廢墟園區」,建立個人專屬的「華山故事」資料夾。

2002-2003年管理中心規劃製作「震盪華山1997-2003」紀錄片,藉由影片籌備過程,試著尋找華山發表過的展演作品與場地空間之間的親密關係,以此思索特區之「場所性格」與「展演自由度」等蘊藏內涵。雖然華山並不是美術館或兩廳院,但是創作者對其喜愛程度似乎接近「鍾愛」,或許是展演空間的挑戰性(像在850坪四連棟中的「陳建北個展」,或是舞蹈空間舞團「頹箱異典」的五、六個舞台場景轉換表演。),也可能是對廠房的「氣味相投」,甚或對非主流場地的認同感(特別是年輕人)。當然,低廉的清潔使用費(每場次一千元)也提供創作者最低廉的展演發表門檻。正如紀錄片中引用「2002年文化環境年宣導片」內容,這裡隱藏的「未揭發」及「冒險性」,在21世紀的台北城市背景,顯得特別錯亂迷人!尤其大都會城市中「空間功能快速轉移」及「建物拆除無情上演」,容易讓城市居民困惑不安,急切需要尋找一個舒緩「焦慮」、「寂寞」的出口。「華山」的價值恰好是那個「出口」,一個出了捷運地道,指引「幸福」、「安靜」的重要出口。

2003年八月舉辦七場座談會,包括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數位出版、設計產業等不同領域專家學者,陸續提出他們對這裡的建言及看法。大家都期待華山保有過往群聚力量,協助藝文生態底盤的健康發展,進階推動精采創作品展露世界舞台。它應是塊台北藝文淨土,而非樂園或是生產線。這個願景背後隱藏著多少推動機制、法律、人才、行銷的專業投入,大家的共識與期待應是「世界級文化競爭力」!

華山創意園區

筆者2003年9月獲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人才赴英國研習」機會,六週內分別前往曼徹斯特(Manchester)、雪菲爾(Sheffield)及倫敦等城市學習觀察。造訪幾個「創意園區」之後,很難見到台灣五大「創意園區」的巨型規模,基本上都以「群聚效益」(Cluster)為主軸,地理位置上略相近,但是都偏重在「連結」(Networking)、「服務」(Service)及「行銷」(Marketing)的實質功能,而非巨型、顯眼建物或區域的外貌象徵,也不一定位居市中心。土地、建物都不是重點,「行銷Marketing」才是大家共同的目標,也多以地區發展、區域發展的整合計劃一起推動。「創意園區」像是個多角格蜂巢,真正的動力來自上千百個小單位,蜂王的帶領是協助及鼓勵,勤奮開創的蜂群們自己會上工!

(一)、創意城市:雪菲爾

雪菲爾(Sheffield)位居英國中部,為全英第四大城市,人口約五十一萬。在火車站對面有一個「文化產業區」(Cultural Industries Quarter)約佔194公頃,包含31棟建物或區域,例如千禧博物館、Hallam大學科學園、Hallam大學校區、雪菲爾科技園區、國立流行樂中心、Showroom電影城、Workstation聯合辦公區、BBC電台、Site畫廊、Persistence Works藝術村等300個組織,包含影片製作、設計、表演、美術、金屬創作、新媒體、音樂科技、傳統產業等領域。提供的機能則有娛樂、商業、教育等方向,細分為創作、展示、訓練、會議、商業服務、顧問研究、募款協助、品牌行銷建立等多元管道。

(二)、倫敦市:Hoxton區

Hoxton位居東倫敦第二區,屬於二十一萬居民的Hackney市鎮,此區居民九千多人,算是東倫敦更新中的區域,50﹪為白人,其餘50﹪為亞洲、非洲有色人種。附近多為舊倉庫或皮件批發店,創作者多在不同樓房、倉庫間工作,其實蠻像台灣的貿易商,一、二十家工作室承租同一棟樓房,會面或聯誼就在附近多家Pub或餐廳,很多合作機會都在這裡激發出來。外界印象在於定期年輕服裝設計師發表會,設計學校畢業生聯展,年輕設計師樣品出售商店,藝術氣氛的Pub或餐廳,以及附近兩、三個有名的週末市集及猶太人街區。

(三)、倫敦市郊:Three Mills區

Three Mills位居東倫敦第二區底,型態比較接近台北華山廠房區域,屬於二十六英哩Lee Valley Park河流園區中的小據點,此巨型園區包含眾多綠地、歷史遺址、鄉村公園、自然保護區、湖泊、河岸區以及運動休閒中心,也提供賞鳥、釣魚、溜冰、高爾夫球、鄉村及歷史探索等功能。Three Mills只是多項景點之一,它由三棟位於河邊十八世紀建造的荷式磨坊為主體,延伸其他十多棟倉庫區域。目前倉庫改建為拍片廠(電視劇及電影)及電影產業辦公區,交由一公司低額承租後開發管理。公園處僅保留一棟建物辦理每季活動(如影展、夏令營)及每月社區教育活動,由二至三位自聘員工負責。此區域平日不對外開放,二十多個組織包含製片、場景、戲服、3D、音樂、燈光、技術支援、戲劇學校(訓練編劇、演員、導演)、迷你劇院(六十席預演)、行銷公司、電影協會等。

(四)、倫敦中心:Diorama Arts Center

這棟藝術中心位於市中心,它是以「創意產業」項目為低租金、無限期方式運作。目前有30個單位進駐,包含視覺藝術家工作室、詩人協會、同志協會、雜誌社、劇團辦公室、太極拳教室、瑜珈教室、畫廊、小劇場、排練室及一間Cafe。基於地利之便,與倫敦藝文圈交流快速。類似華山的「藝文聯合辦公室」,藝文團隊和外界有一個集體發聲、交流的據點。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畢業展。 (華山藝文特區提供)
◎第三部門的重要性

英國創意產業推動過程,仰賴太多小型組織團體,尤其「第三部門」的重要性。華山的創意園區推展,除了原來的藝文社群,第三部門群集力量應該多加強調。擴大藝文聯合辦公室區域,增加更多數量的非營利組織進駐。例如英國在2001年「貿易產業部」中設立「社會事業局」,主要致力於:訂定社會事業輔導政策、促進鼓勵社會事業、移除影響社會事業成長的障礙、證實且擴散優良案例。推動計劃包括:稅務調整、公部門協助、業務支援及訓練、財務募款協助、建立知識庫、鑑定成就傳播事蹟、創造所需信託基金。

◎園區的重點功能

華山創意園區的價值鍊中,基本上有「投入」(Input)、「產出 」(Output)、「支援」(Support)等區塊,說明如下:

(一)、Input【實質及網絡】

創意產業十三類中,視覺、表演、文化設施、設計類已常在園區進行,應注意其相關投資行為,每一種產業的市場競爭條件及輔助機制並不相同,尤其是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等,特別需要訂定新的輔導管道(例如低利貸款、減免稅制、市場調節等細部獎勵辦法)。另外如何讓現有的單位能形成強大網絡,提升其正式、非正式的對外管道,這些項目都需要精密的子計畫專案執行。

(二)、Output【市場分析】

市場決定一切,唯有準確市場分析,可以吸引投資者,並給予創作者健康循環的環境,尋求最適當的「行銷模組」。英國的市場分別來自美國、歐洲及分眾市場。台灣除了決定第一市場,訂定市場進攻策略及行動方案之外,也可以拓展分眾市場(網路電子行銷),分攤創意產業的運作風險。

(三)、Support【搜尋及評析】

有效的資料庫建立以外,必須有IT管理及維護開發能力。公部門的支援相對提升也是重要關鍵,尤其是中央、地方政府的橫向溝通,藉由上述組織的便利溝通管道,全力協助藝文單位,轉型成為專業的協助服務平台。另外政府、民間各單位應盡力發展Online線上資料及服務系統(著作權的保護制度要完善),強調即時資訊反應,降低搜尋成本,並定期發表公正評析結果及報表,並公佈於不同媒體管道(如入口網站、電子報等不同媒體)。各項協助發展專案應盡快完成立法或公告程序,包括法律、財務、融資、稅率,尤其是各類型需求的「信託基金Trust」推廣建立。

華山的第三世

思考台灣最成功的新竹科學園區相結合的產業系統,例如「工研院」下海輔導、「資策會」市場資訊收整、交大清華人才養成、園區公司運作、美國(第一市場)成功行銷等完整的產業鏈緊密搭成。我們「文化創意園區」成功關鍵,包含:「藝術研究院」(新設單位)協助、「藝術市場處」(新設單位)市場資訊、藝術人才供應、園區工作室育成、藝術產品化轉移、第一市場行銷(紐約或巴黎?),上述環節的結合構成。華山經歷酒廠、藝文特區,將進入第三世的「文化創意園區」,除了祝福它的新世紀來臨,也盼望其舊靈魂能繼續逗留常駐。


本文出自今藝術 http://snipurl.com/k64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rchar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