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昭良《玉蘭》攝影集誠品巡迴新書分享會 
(本文引自  http://0rz.tw/893HB )

《玉蘭》攝影集為國內首部自製超高階600線3色印刷黑白攝影集。內容除了藉由對於玉蘭花特殊產業結構的脈絡式疏理,實踐紀實攝影的社會性與時代性意涵,亦透過攝影作品,嘗試紀實攝影在視覺表現、美學轉化與攝影集編輯、印刷作業上的諸多可能。讓我們隨著作者的導讀,延伸更為深刻柔軟的思考與對話,進而重新看見玉蘭,看見台灣。

沈昭良《玉蘭》攝影集誠品巡迴新書分享會, 詳情

北部首場
時間:2008.3.1(六)14:30-16:00
地點:誠品台北信義店 3F 廣場 Forum
電話:(02) 2362-6132#831
主講人:沈昭良 (影像工作者、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畢,曾獲2004 日本相模原攝影亞洲獎、2006 韓國東江國際攝影節最佳外國人攝影家獎)
與談人:張照堂 (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教授、台灣攝影藝術學會顧問)
引言人:
蕭嘉慶 (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台灣攝影藝術學會理事長)  

相關連結:
沈昭良官方網頁
Just Photo: 沈昭良2008最新作《玉蘭》攝影集 誠品巡迴新書分享會
經典影像館:《玉蘭》攝影集巡迴新書分享會
誠品信義書店 3-01(六)沈昭良2008最新作《玉蘭》攝影集新書分享會
陳逸宏的逸想視界 - 【沈昭良攝影集《玉蘭》‧ 誠品巡迴新書分享會】
咖啡 黑 - 沈昭良2008最新作《玉蘭》攝影集 誠品巡迴新書分享會
經典影像館: 沈昭良2008最新《玉蘭》攝影集
誠品網路書店:玉蘭攝影集
自由電子報 - 為玉蘭產業寫真-沈昭良以六年時間醞釀故事光影
攝影記者…沈昭良出書記 - 拍照方法 - 攝影眼 

-------------------------------------------------------------------------------------------------------------------------------
(兩年前多前沈昭良的攝影展"映像南方澳"帶給我很深的感動,
 珍藏著山姆送給我的這本攝影集,好的作品過了再久來看還是會有感受,
 以下這段話是當時我為自己的感動所留下的紀錄 ,讓你們明白為何我如此敬佩這位攝影人
 不只是因為他拍的好而已
 能想像嗎? 這次他又用花了六年時間來紀錄玉蘭花產業)

      我看
「映像・南方澳」

六年漫長的日子, 拿著數位相機的我們是拍了成千上萬張的照片吧, 
但是其中有多少是能感動人的? 
但是拿著傳統相機的沈昭良,
花了六年的時間於台北宜蘭之間, 

記錄下一張張感動著沒到過宜蘭南方澳的人們。 
南方澳是現任文建會主委邱坤良的故鄉, 然而那小小的漁村到底是怎樣風情的地方, 
透過沈昭良的作品, 我看到了更多也更真實的南方澳面貌,遠甚於以前我到訪時所看到的, 
然後,無限的感動綿延至今。 


自從兩年前我到TIVAC看了沈昭良的南方澳攝影展之後,內心受到不小衝擊。

在現今數位攝影當道的年代, 手持相機的人們熱於也享受追求隨拍隨看的攝影快感,

可是讓我自己一直覺得困惑的是,

那種快感到底是增加了我們對攝影的認識,讓我們透過鏡頭更貼近了這個世界?

 還是變成ㄧ個受資本主義影響而越來越看不清事物本質的消費者? 

 我想沈昭良是成功的,

 身為ㄧ個的專業新聞從業人員, 即便處在數位相機時代,即便處於台灣的惡劣媒體環境裡,

 

 

 

我相信他從記錄南方澳的這個經驗裡, 找回了ㄧ個攝影人員跟新聞人員的專業跟尊嚴,

我覺得那種專業跟尊嚴, 就是攝影人採取了ㄧ種富有耐心且真實觀看的姿態, 
對自身的土地永不放棄探索, 讓感觀的觸角柔軟的接收與觸及這個社會的多元發展, 
最終能透過鏡頭自覺到自己跟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的聯結關係,  
而不會只是ㄧ個追逐膚潛表象的攝影掠奪者。 

南方澳攝影系列作品, 自從兩年前在TIVAC展覽後隨即得到日本攝影獎的肯定,
攝影集也得獎了, 推薦啊 --映像南方澳 
 

我喜歡, 黑白的人文紀實攝影。 
 

----------------------------------------------------------------------------------------     

為玉蘭產業寫真-沈昭良以六年時間醞釀故事光影

沈昭良攝影作品〈玉蘭03〉。(沈昭良/提供)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繼2001年出版廣受好評的黑白攝影集《映像.南方澳》之後,過了六年,沈昭良又推出全新攝影集《玉蘭》。六年看似很久,但對於正職是報社攝影記者的他而言,在「搶畫面」的快門聲裡很容易忽略時光的消逝。擔任娛樂版攝影期間,沈昭良就常提起「創作」一事,那些真真假假的新聞畫面,與他長期以來關注的社會生活面相格外衝突,沈昭良很清楚地在兩種系統裡求得自我平衡。

每天拿數位相機跑通告,休假扛起傳統攝影器材、開車進入大城小鎮,帶回來的卻是等待進暗房的黑白底片。在《映像.南方澳》之後,沈昭良一頭栽進「玉蘭」主題。「像我一樣在開車經過路口,會搖下車窗隨手向玉蘭花小販買一、兩串花的開車族,不在少數──在2001年3月之前,如同大多數人,我對於玉蘭花的理解,僅止於廟前、街頭、車陣的販售景象。」這緣分最初源起於《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關於玉蘭花產業的拍攝邀約,但從此,沈昭良追蹤玉蘭的工作就沒停過,六年來屢屢往返於彰化、屏東一帶農鄉與都會台北之間。除深入探究玉蘭花植栽、採收、批發、販售等相關路徑,也切身體驗花農、批發商、花販的工作與生活。

看來有幾分「傻」,卻是一位攝影工作者對報導紀實攝影所懷抱的高度理想與執著。沈昭良期望以最新科技呈現《玉蘭》的品質,不僅照片精挑細選,編排形式、印刷質感也耳目一新。做為國內首次針對台灣特有社會現象與文化形態「玉蘭花產業」深入而完整的影像記錄,同時也是國內自製第一本600線3色印刷黑白攝影集,《玉蘭》除了藉由對於玉蘭花特殊產業結構的脈絡式疏理,實踐紀實攝影的社會性與時代性意涵,亦透過攝影作品,嘗試紀實攝影在視覺表現、美學轉化與攝影集編輯、印刷作業上的諸多可能。

一花一世界,《玉蘭》的蒙太奇式影像故事,濃縮為一串以花串連的眾生相,無論由封面往後看或由封底往前翻,城市與農田間,熟悉與陌生的畫面,穿插對照出無數個動人的故事,有些可能連你我都會感到詫異,它們卻是那麼真實且持續地存在著。攝影集洽詢電話:02-27616246。

關於玉蘭 
 

 

文.攝影◎沈昭良   /  自由時報 2008/1/31 

文.攝影◎沈昭良   /  自由時報 2008/1/31 

車子停在辛亥路與復興南路口人行道前等紅燈,習慣性地望向窗外行道樹旁的狹窄分隔島。今天沒有看到賣玉蘭花老婦人瘦小的身影。因為下雨天沒有出門?還是已經收工回家休息?縮回已經掏開皮夾準備取出零錢的右手,紅燈變換成綠燈,只好踩上油門,帶著些微的納悶駛離這個熟悉的路口。

像我一樣,在開車經過熱鬧路口、上下快速道路、交流道或高架橋之際,會搖下車窗隨手向路邊販賣玉蘭花的小販,買一、兩串玉蘭花的開車族,不在少數,有人喜愛玉蘭花的純白潔淨與淡淡幽香;有人不忍花販風吹日曬雨淋的辛苦身影;也有一些人懷念兒時在家鄉庭院那株玉蘭花樹下,發生的種種舊時記憶,藉由兩三朵玉蘭花串,短暫重回一去不返的那個樸實的年代,如同我的心情。

珍貴花蕊,暗夜綻放生命熱能

被譽為台灣第一才子的呂赫若,曾在其小說〈玉蘭花〉中,用玉蘭花的清香來隱喻台灣的傳統文化和深厚人情。數百年前從中國漂洋過海來到台灣的玉蘭花,被台灣人民張開雙臂誠心接納,成為台灣本土文化的重要象徵。

玉蘭花性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生育的適溫約為攝氏15至25度間,耐寒性強。台灣的玉蘭花苗圃主要集中於彰化田尾及永靖,早期中南部花農量產及私人栽種興盛,苗圃面積廣大,如今隨著都會地區花量需求降低、花農控制產量,苗圃總面積已大不如前。

1995年屏東鹽埔成功改良玉蘭花品種後,雖然新品種的花朵更大、香氣更濃,然而目前仍未能克服四季產量不均的問題,加上若採收過剩未能迅速處理,採摘下的玉蘭花易因保鮮處理不周及長程耗時運送,加速花瓣褐化。因此,即便夏日盛產期,花農也只能依照北部批發商所指定的斤兩數採收,剩餘的只好任其綻放於枝頭,或於隔天日間先行摘除。至於冬天時節玉蘭花量銳減,花農則以香味較為濃郁的夜來香替代,暫解市場之荒。

而玉蘭花獨有的產銷體系通常不為外人所熟知。在主要產地屏東縣高樹、鹽埔一帶,不分寒暑,不分天晴雨落,每天天色將暗猶亮,多數農民結束白天辛勤工作即將歇息之際,另一群花農則蓄勢待發,行將開始一天的採收。

開花期間,當地花農每天晚上必須將初開的玉蘭花摘採完畢,再用冰柱降溫保鮮後,連夜用貨車運送到台北。採收玉蘭花的工作通常在太陽西下、氣溫降低後開始。太早摘離枝頭的玉蘭花會永遠錯失未來綻放幽香的機會;太晚,則將放任花兒們肆意耗放精力,離枝後的疲憊嬌軀恐將迅速凋零。

屏東縣高樹鄉夾處於荖濃溪、隘寮溪和大武山間,是全台灣產量最大、產期最長、栽植面積最廣的玉蘭花產地。由於採收面積遼闊,為求時效,除了花農本身,通常也會僱請一些外籍新娘和工讀生協助採收,他們熟練地背起籃框,套上長筒橡膠雨鞋,隨即進入逐漸轉為漆黑且夏日經常有蛇類出沒的田野。待各自抵達定位後,旋即扭亮頭燈,曠野間霎時交織出一道道光束,快速穿梭游移於層層枝葉花朵間,勾勒出暗夜裡旺盛的生命熱能。

經過約莫2、3個小時的採收工作,採花工人隨即將一簍簍的清香運往花農家中進行運送前的分裝作業。玉蘭花運抵後會先以清水清洗,然後分裝到各個大小不一的黑色塑膠桶中,在準備上車離家之前,桶裏還須放入長條狀的冰柱,以便在運送過程中以低溫抑制玉蘭花釋放乙烯的速度。乙烯是一種氣體荷爾蒙,是植物賴以生長或開花的刺激來源,然而過多的乙烯可能讓盛開的白色花瓣逐漸轉成褐色,因此必須倚靠低溫抑制,保持玉蘭花潔白淡雅的清麗之姿。

離鄉的花,在生活中與你相遇

入夜之後,位於台北的玉蘭花批發商家中也開始一天的忙碌,花販的訂花電話聲響此起彼落,他們一面忙著接聽訂單,一面確認斤兩總數,同時也與固定配合的屏東花農保持聯繫。約莫接近十一點,待一切就緒,方能利用鮮花北運的空檔稍事休息。

通常在凌晨兩點左右,從南部採收的新鮮玉蘭花,陸續抵達台北。在都會上班族的夜生活剛剛落幕之際,一群群賣花人卻才剛要展開一天辛勤的作息。在其中一處固定的運送地點:中山足球場附近,負責批發的男子精壯幹練,俐落地逐一將新鮮送抵的貨源,按照客戶前一天的預約,依序秤斤分裝。長達二十多年的經驗,讓他們在熟練的肢體動作中,搭配高效率的工作流程與精密計算的發送路線,同時技巧性地避開設有測速照相的路段,精確地完成分裝與發送工作。分裝妥當的玉蘭花則依照他們的路線分配,分別送往分散於大台北、桃園各地數十個定點或小販住所。

這些定點有的在燈火通明的24小時便利商店前,有的在馬路交會的明亮路口,也有一些在深居窄巷的小販家門口或樓梯間。飛馳的小貨車七彎八拐地在大道小巷間穿梭後,逐批將玉蘭花送到指定地點或小販手上。由於小販與這些送花的批發商,在經歷長年的合作後,建立不同於其他商業活動的信任關係,因此,有些希望多些睡眠時間的花販,則將大門鎖鑰交給負責配送的批發商,任由他們將花擺放在約定的位置。在清晨他們仍然沉睡於溫暖夢鄉之際,猶然裹著冷香晨露的玉蘭花,就這麼被靜悄悄地送達。送花人熟練安靜地開門、放花、關門、上車,過程俐落熟練,前後不過是數十秒的光景。伴隨送花人離去的身影,誘人的花香已悄悄漫入漆黑之中。

黎明以後,離開家鄉的玉蘭花在花販的手中,或用鐵線編連成串、成圈,或用盤子堆疊擺飾,隨後便用不同的姿態走進人們的生活。在行天宮外的忙碌走道上,虔誠的男男女女買來供奉神明,祈求身體平安或心境祥和;在市場、路口,路過的行人順手買來放置在外衣口袋或夾掛在皮包上,希望一串清香伴隨他們一天的愉悅心情。

而穿梭在車水馬龍的車陣中,或在馬路分隔島旁沿車兜售玉蘭花的小販,可能是所有開車族生活中最熟悉的經驗。不論是勞工階層的貨車司機,還是衣著時尚的都會男女,玉蘭花的潔白純淨與沁人清香,都一樣地擄獲他們的心。張愛玲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玉蘭花,她寫道,「從沒見過這樣邋里邋遢的花,像是一團廢紙拋在那裡。」如果不是因為寂寥是她當時心情的寫照,恐怕難免引來許多愛花人士物議。

花販人口,隨著失業率逐步攀升

雖然沒有精確的統計,台灣各地仰賴兜售玉蘭花謀生的小販總數為何,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幾年隨著本地經濟景氣蕭條與失業率攀升,在街頭熱鬧路口或車陣間等待紅燈或人潮來到的花販人數似乎較過去增加許多。如果行車經過一些重要幹道,極可能每逢紅燈停下都會瞥見在車外兀然現身的不同身影,顯示這個行業「競爭」愈來愈激烈。這些花販中有身形佝僂的年長者,有正值青壯年的壯漢壯婦,也不乏年紀極輕的少年兒女。通常,中年婦女或妙齡女郎為避日曬,會用口罩、花布、斗笠把臉龐緊密地包裹起來,只露出外人無法看穿的雙眼;也有傷殘的男女,用他們殘缺的手臂或義肢,將成串的玉蘭花和零錢,小心翼翼地來回遞給車窗內的買主。

具有長年兜售玉蘭花經驗的小販,深諳這個特殊行業的道理,他們不疾不徐,精準地計算紅燈轉變成綠燈的時間,在一輛輛車外,隔著一段禮貌性的距離,用眼神探詢車內男女是否有購花的意願,唯恐帶給車主一絲壓迫的氣息。新進「入行」的花販便沒有這麼自在安祥了,他們不安且表情局促地緊貼在每一輛車窗外,有時因為無法猜測車主的心情,只好尷尬地等在車窗外半晌,直至汽車嘎然而去,也因此錯失其他車主可能買花的機會。

如同採訪過程中所結識的花販,許多玉蘭花販身上著實肩負著養家活口的重責大任。據一些花販轉述:在某某路口或某個捷運車站入口的花販,靠著十幾二十年來販售玉蘭花,已經拉拔幾個小孩念完大學教育,或是攢錢買房安置一家老小。在台灣各地,不知已有多少家庭因為玉蘭花而得以解決家庭生計問題。因此,儘管風吹日曬的辛苦不足為外人道,穿梭在路邊、車陣,甚至必須隨時面對警察開單取締的壓力,這個行業的人數卻不曾因此而稍減。

期待一直以那一抹抹潔白與淡淡清香,在枝葉間、街道上、車廂內、案桌前,兀自芳香的秀雅身影,能持續伴隨著情感,伴隨著記憶,伴隨著寺廟中的鏗然鐘響與裊裊清煙,禮敬神佛,妝點你我,柔軟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rchar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