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nd Hotel是第一代旅者的宮殿、才
子佳人相會的舞台,威尼斯丹尼里大飯
店即其中代表之一。主樓大廳充滿拜占
庭典雅風格。(《在奢華的盡頭》書內
照)                               聯合文學/提供



【記者陳宛茜/專題報導】

這是一個旅行的時代,人們隨時都在移動,從一個城市流浪到另一個城市。這也是一個變化的時代,什麼都以短暫的片刻出現、消失,而什麼都無法確定。因此,近年介紹旅館的書籍愈來愈多,在這些書中,「旅館」和「家」的疆界逐漸消失。

「每個完美的大飯店後面,都有一個瘋狂的精神。」張耀新書《在奢華的盡頭》如此堅持。書裡介紹的十家「大飯店」(Grand Hotel),是十九世紀「大旅行」(Grand Tour)時代的精神象徵,是充滿冒險精神的第一代旅人的豪華宮殿。這些旅人包括作家、報社老闆、政治領袖、交際花,他們恆常一年四季,坐豪華的東方列車,從一個大飯店換到另一個大飯店。 Grand Hotel不再只是旅途的落腳處,本身便是旅行的目的地。

大旅行奢華時代 知識分子打頭陣

德國作家托馬斯‧曼在麗都島上的Des Bains一住多月,寫下他的傳世作《魂斷威尼斯》。平日窮哈哈、關在閣樓寫作的法國文豪巴爾札克,一拿到版稅馬上住進Grand Hotel揮金如土;而詩人喬治‧桑與謬賽的祕密戀情,更是在Grand Hotel裡發酵、加溫。張耀形容Grand Hotel「無限鋪張著某種精神優越和對一切價值的無所謂,同時沙發柔軟、光線無比迷人」,它是知識分子的精神樂土,「號召一種嚮往遊歷、飄泊、開放、充滿自由、也充滿揮霍的都會生活方式」,是「你願意去沉淪的沼澤地」。

以知識分子打頭陣的「大旅行時代」結束,人人可旅行的大眾旅行時代到來。《旅館達人》的出版暗示,旅館知識已是現代人的必備常識。作者格林堡一年有三百天時間待在旅館,有足夠經驗巨細靡遺告訴你,如何憑浴室判斷旅館好壞?如何正確而有禮貌地付小費?書裡羅列的現代旅館數目繁多,卻因高度的相似性而面目模糊。吃過如此旅館知識大補丸的旅客,對旅館不會有太多的想像與期待,因為一切均在預料中。

嬉皮浪人 旅館成為另一個家

一九九九年,攝影師Herbert Yp-ma在倫敦出版《嬉皮旅館:城市》(Hip Hotels: City),大受歡迎,迄今這個嬉皮系列已出至第八本,包括嬉皮廉價旅館、嬉皮滑雪旅館等。嬉皮旅館指個性化的精品旅館,當旅館和家一樣注重個性、強調個人化,說明在這時代,旅館已是現代人的另一個家。

Grand Hotel時代逐旅館而居的文化浪人,降生今日便應該是像張智強這樣的人。張智強是香港建築師,在全球化的建築浪潮中被迫四處旅行,在世界各地談案子、參加展覽,「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住旅館,而家裡只有一百三十平方米,等於一個標準的旅館房間。」而他應北京「長城腳下的公社」之邀所蓋的「箱宅」,命運擺弄當不成「宅」,最後竟也成為一天要價四萬台幣的尊貴旅館。

因此張智強在《設計旅店》(Hotel as Home)發出喟嘆:「現今市場上的自置居所、服務式公寓、旅店之間的界線愈漸模糊,這未嘗不是這個講求靈活和高度可變性時代的一種見證。」他也對商業社會的「炒樓」提出批判:「現代人不斷換屋,在不知不覺間淪為某種都市過客,對家的固有概念蕩然無存,跟住旅店的過客一樣,變成都市游牧民族。」

游牧新浪潮 未來旅館像膠囊

到了《給全球游牧民族的新時代旅館》(New Hotels for Global Nomads)一書,Grand Hotel的「沙發柔軟、光線迷人」蕩然無存,所謂「才子與佳人相會之地」亦淪為神話。日本機場設置的「膠囊旅館」,外型宛如塑膠棺材,內部空間小到僅容一人平躺。而一度盛行的「愛的賓館」(Love Hotel),櫃檯的設計讓房客和服務人員看不到彼此的臉;每間房使用不同的通道、電梯,房客即使住上一輩子,也不會和鄰居有打照面的機會。和溫暖、光彩迷人的Grand Hotel 相比,新世代旅館正往自我、封閉與疏離的軌道走去。

書中一款宛如小型太空艙的未來旅館,意象令人怵目驚心。這種旅館大小僅容一人,裡頭床、廁所與電腦一應俱全,外殼拉出一條電線,只要找到電源插座,任何時間、地點都可安居無虞。想像旅客彷彿住在蒼白的太空艙裡,在空曠孤寂的黑暗宇宙裡飄流,只憑電腦與外界交流、觀看地球上的美好事物……這真是一個「孤獨星球」的旅遊時代。

【2005/11/15 聯合報】


盒曰:

張耀的書總是能精準投中市場觀眾的胃口,前幾天小聃才問我喜不喜歡她的作品,我思索後回答,沒有那麼喜歡
我的意思是,她的東西是大部分喜歡攝影,城市,咖啡...的人都會喜歡,都會蠻推崇的,我也覺得他不賴,但沒有到讓我傾心喜歡的地步,爲什麼?因為我還是更喜歡照片裡面,有人,會說著故事的那種感覺,那才會讓我深深地感動.

 

 

就像當初站在二手書店中,翻著他的"黑白巴黎",我蠻喜歡的(也是因為黑白照片的魅力無法擋),站著躊躇了一下卻沒買,原因,就是它還不夠感動我.

部過說了這些,畢竟張耀的攝影功力還是有一定水準,她長年旅居歐洲,眼界很寬廣,也不是我們想去就能去的地方,所以還是推薦張耀的攝影作品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rchar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