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曰 一年多前,我在破報上面看到大趨勢畫廊舉辦了這位攝影家作品展的資訊,由於是英文資訊,
              再加上我不認識他,所以當初報上的這張照片小小的震撼了我,我還是沒仔細注意這個展覽,
             
隔了一年再看到這張照片,心裡還是一樣有著說不太出來的奇妙感覺.不同的是,後來
          我陸陸續續的知道他叫
"張乾琦",是唯一入選Magnum攝影家的台灣人,持續關注創作
          著人為主題的作品.......資訊,很難不去注意這個特別的攝影人.


==============================================================

台灣著名攝影家張乾琦繼獲選為馬格蘭通訊社的攝影家後,最近美國出版社Aperture
剛在六月推出他的新攝影集《雙喜》(Double Happiness),即廣受注目和好評,最
新一期的時代雜誌(Times)給予大篇幅的報導。張乾琦將在16日於紐約的Aperture
Gallery舉辦簽書會,和讀者見面。

張乾琦在2002年出版《I Do, I Do, I Do》,以攝影表現對繁複婚姻禮節的想法。他
透過新郎和新娘經過濃妝、華麗的禮服裝飾,以及婚禮冗長儀式後,不經意流露出疲憊
的面容,來表現對傳統婚禮儀式必經的拍婚紗照、喜宴,及婚禮中俗豔的五彩碎紙和賓
客龐大期待中感覺到的壓力和荒謬感,這些觀感也促使他創作出一張張帶有反諷風格的
婚禮照片,讓讀者能透過照片自行去感受和解讀。

張乾琦雖在台灣土生土長,近年卻在紐約和國際發光。張乾琦曾指出,他曾有長期被逼
婚的經驗,他想藉著攝影來表達他對台灣婚姻產業的看法,他並非「反婚姻」,但他必
須透過實際行動來表達對台灣婚姻產業的抗議。新出版的《雙喜》中,他拍攝台灣男性
和越南新娘間的婚姻儀式,也是他對婚禮系列反思的進一步探討。

【2005/06/11 民生報】

《囍》張乾琦用鏡頭見證速配婚姻

陳希林╱台北報導  (20050612)

兩位全然陌生的男女,語言不通,卻坐在一起為幾天後就要展開的婚姻生活共同努力:填表、遞件、穿上禮服,手捧
塑膠花籃,在塑膠香檳杯之前擠出笑容照相。擁抱,接吻,禮成。

在極短的時間內於越南完成了選親、結婚,台灣男生暫時先回家準備迎接新生活。馬格蘭會員、知名攝影家張乾琦也用鏡頭見證了整個過程,以一年多的時間完成最新作品《囍》。 

囍》還沒正式問世已引起注意。13日出刊的《TIME》雜誌亞洲版先以兩頁介紹該書,張乾琦為該雜誌的特約攝影,贊助《囍》出版的美國Aperture基金會也將於16日在紐約該基金會的藝廊公開發表。

繼3年前他以台灣本地婚禮為主題的攝影書《I Do, I Do, I Do》問世後,張乾琦這次將焦點轉向越南新娘,為了該書隨仲介組成的選親團六訪胡志明市。《囍》的一開頭,張乾琦就讓讀者處於新郎的位置,正面看著前方一列女性候選人。有時男方的媽媽、阿媽會在一旁很快地決定:「不要!不要!」然後翻譯的人會用比較委婉的方式,向候選女性說聲謝謝,暗示可以離去。

新娘候選人通常眼睛看著鏡頭的旁邊,張乾琦解釋這是因為旁邊會有仲介發問,例如幾歲、體重幾公斤等。為製作該書而同行的文字工作者道琳(C. G. Dowling)注意到,從沒人問她們的名字。

張乾琦最感驚訝的就是整個事情是用飛快的速度進行。從出發、選對象、完婚、回到台灣,通常5天就搞定。

速配成功之後,兩個陌生人開始為未來的生活共同努力,包含填表、送件、接受婚前輔導講座等。張乾琦的鏡頭成功地展現了這個親密過程的「陌生」本質:兩人並坐但身體略朝不同方向。

雖然如此,張乾琦發現,人生的事情很難說。一開始,男、女都出自絕望(要娶親,要為自己及家人改善生活)而投入這個婚姻產業。但他說,後來持續保持聯繫的幾對新人中,有的因女方健康不佳而離異(此條件下仲介保證可退可換),有更多則成功地將生活經營下來,懷孕,生子,日子正在順利發展中。

完成了《囍》,張乾琦說會先休息一陣子,下周先到紐約參加新書發表會,並準備接下來在美國俄亥俄哥倫布美術館,以龍發堂《鏈》為主題的系列特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rchar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